2025年初级会计职称辅导招生方案 在华为的财经部门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下面是一位在华为财经部门十多年的财务工作者,她的分享,让你能看出来在华为财经工作的都是一群怎样优秀的人。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费用报销会计。2000年的时候还没有SSE系统,所有的费用报销都是纸面单据传递,每个会计的桌面都是单据如山。
每天早上,一踏进办公室,我们就要在成堆的单据中,翻找出自己需要处理的,靠的是运气,拼的是人品。
我们忍无可忍,大家约定好,哪个单据放在哪个筐,哪类凭证传递给谁,做好记录。想法很美好,可一运行起来,发现只要有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我们办公室走一遭,在筐里搜罗一通,一切又乱套了。
更让人发愁的是,有些员工的单据攒了很长时间才想起来报销,票据丢了不少,剩下的也贴得很乱,发票也五花八门,不符合基本的财务制度。
可每一张发票我们都必须对得上,哪怕只是一张公交车票五毛钱、一块钱,都不能错,我们就拿着计算器一遍又一遍地算。最崩溃的是正在算的时候电话进来了,有人咨询你问题,那就完了,全部都要重来。
发现单据不合规的情况,我们要和员工沟通扣减报销金额,遇到对方发脾气,还要安抚他们。有段时间我特别怕给员工打电话,但不打又不行。
记得有好几次我和员工核实票据,对方回忆不起来,加上工作压力也挺大,就直接在电话里噼里啪啦对着我爆发了,我心里特别憋屈,忍不住掉眼泪。那阵子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我有必要受这个委屈吗?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主管的回答,她说:“你说的都对,但你想过怎么改变吗?如果因为这个而放弃,那你以后不管到哪里,再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放弃。”这席话把我从苦闷和抱怨中拉了出来。
从此我再也没去挑什么工作,在每个部门都以自己最大的能量把事情做好。等我做了主管后,我也这样开导碰到困难的员工。其实,在逆境中,成功者只不过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
后来,我们上了SSE的平台,教着员工自己填写费用报销类型、及时报销,再后来开始推行“先付款后审单”,总算把费用报销秩序慢慢建立起来了。
如今,员工通过二维码扫码就可以很方便地传递单据,会计处理的时间缩短为平均2.6天。
回忆起十多年前“大眼瞪小眼”,“一切皆靠人品”的混沌状态,我们也感叹,这么多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投入到费用报销这些看似简单的岗位上,才造就了今天业界领先的SSE。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能跳出问题的表面,更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企业一定要敢投入,给人才以责任和机会。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出不简单的结果,就是人才。
二、我要麻雀,你却给了我兔子
2001年,我被调到了总账,每个月的月度财报、每年的年度财报,都出自这里。对于很多会计来说,这是会计核算的“象牙塔”,然而当时的总账会计,只能用“混乱”和“崩溃”来形容。
那时海外的财务系统五花八门,有的子公司在ERP中核算,有的在Peachtree中核算,有的在用友系统中核算,还有的是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算,不得已,结账的时候,我们只能把所有的数据都导入Excel。
所有的财务报告,包括集团合并报告,都在Excel里完成。一个Excel表单可以容纳的行数是6万8千多行,我们处理的表单往往用完一个表单上的行数还不够。
数据处理还要大量使用函数,因此我们常常自我调侃,总账会计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Excel高手。
让人郁闷的是,同样一个代码10010,在俄罗斯是代表某一个业务,可到了阿根廷可能变成了另一个业务。交上来的数据经常一个是麻雀,一个是兔子,根本不一样,没法整合。
所以我要先建立一个索引,把这些转换成统一的东西,然后用统一的模板再做合并。
合并,在财务上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打个比方,华为技术卖给德国华为的,德国华为再卖给客户,但是对集团来讲,只有一笔销售,所以一定要把华为技术卖给德国华为这笔关联交易抵消,前提是华为技术的账跟德国华为的账要对平。
但那时的情况是,这些账完全对不平。华为技术说我卖了一个亿货给德国华为,德国华为说,对不起,我账上只记了100万。这时候就抓狂了,我要和德国华为沟通:我明明发了一个亿,你为什么只入了100万?一步步到前端去看,到底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每个月结账,就像“乐透”开奖,一次性通过的概率几乎为零,而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13日出报告之前解决。
为此,总有几天我们一定要工作到凌晨四点,轮流值守检查数据,每个人都焦灼慌乱,就连做梦都在想,到底是哪里的逻辑和数据出了问题?
作为账务主管的我,现在有信心说,当年这样的场景现在很少再见到了。经过变革以及多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一套清晰的“作战地图”。
按小时计,把从结账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每个步骤每个部门做什么,人和人怎么衔接,详细列出来。发现哪个地方“亮灯”,就采用对应的补救措施。未来我们还会把“作战地图”进一步数字化、图形化,让每个人更心中有数。
三、你们出的财报可信吗?
当时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我们的报告经常延迟发布,好不容易拿出的报告还老被挑战。
有一次,预算主管拿到最新的报告问我:“俄罗斯的项目已经落单了,为什么还没有算进去?”我当下根本没办法回答。
好不容易找到财务经理核实,他抱歉地说:“对不起啊,我给你的数据是两个月前的,因为这两个月我没到俄罗斯,还没来得及做账。”
还有一次,我们的报告发布后,不停的有人来找我,说报告数据有问题,有个项目的收入不对。
然后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这个合同一根光缆竟拆分了很多的收入,原本项目是亏的,可是这根光缆一发货验收,项目就盈利了。前端给的数据错了,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手工调账,结果误导了大家。
那时候我是总账的部长,听到大家吐槽,心里很不好受。数据质量实在太差了,尽管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的原因造成,但报告是我们发布的,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财务没有做到位。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我们觉得只管算账已经不够了,必须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十几个人的“找茬小分队”,负责审核各个地方报过来的数据,架上望远镜、显微镜,去查前端哪里可能有问题,然后去手工调账。
但坦率讲,收效不大,只靠财务在后面堵是不行的,这就好比长江水,如果上游水污染了,那下游就只能喝脏水。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要么痛苦一辈子,要么主动拥抱挑战,到前端去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把整个流程打通。
引入外部审计师后,这种愿望就更强烈了。“这么大笔费用你们干什么用的呢?”“合同在哪?”“交付周期是多长?”
当时的我们只能看到数据结果,但看不到数据背后的业务,审计师连珠炮式的问题,我常常一个都回答不了,只好到处打电话“骚扰”业务部门。
那时候,审计师要在我们提供的财报初稿上做出大量的数据调整,有些差异连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调整,甚至连财务报告的附注,都是审计师帮我们写的。
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尺度来陈述我们的财报。我至今还记得,2001年集团财报审计完成后,我花了连续两周的时间才搞清楚所有审计调整的业务原因及数据逻辑。
当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敲完长达四十多页的审计调整说明后,才发觉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了。不过也松了口气,再也不用担心第二年没有人讲清楚这么多审计调整的原因了。
记得公司有位领导曾语重心长告诉我们,“财务报告的提交时间每提前一天,价值可能是一个亿,因为它把所有人的眼光从过去带到了未来”,公司可以更快决策,抓住未来的机会。
从一开始没有财务报告,不知道到底赚多少钱、亏多少钱,到后来每个月财务报告“难产”,业务跑了一半还不知道上个月做得怎么样。
再到如今5天发布报告,随时可以从电脑或手机上查看经营报告,我们可以小小骄傲一下:华为依托账务共享中心所提供的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服务,代表了行业的最佳水平。
还有更多沉甸甸的数据:单张发票处理的成本下降75%;审计调整率0.01%,自从2014年推行财报内控以来,我们共监控前端各类不合规数据78亿美元,避免资金损失9.45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变革,我们埋下了“种子”。参与变革的骨干有了在业务流中拉通集成的意识,能够持续不断根据我们的痛点,修复业务流程的断点或不顺畅的地方,这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回首过去,账务组织与公司共同发展,历经艰辛与磨难,收获成功与经验,攻下了一个个城墙口。账务组织这么多年来的进步和发展,是几代账务人持续奋斗,勇于创新的结果,也是华为公司拥抱挑战,砥砺前行的缩影。
展望未来,公司规模持续增长,新业务、新领域、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如何准确反映业务,高效支撑业务成功?如何确保规模增长下的财报稳健?
如何真正实现敢于坚持原则,并且善于坚持原则,在服务中做好监控,支撑业务成功?如何还原一本最真实的账,助力业务多打粮食,成长为ICT行业最佳账务实践组织?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一起去找到答案。我们唯有不断拥抱挑战,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