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企业职工薪酬核算工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只用按照人力资源做的表进行账务处理就可以了,但有的公司因为人员设置有限,财务部门需要一肩挑。职工薪酬核算的内容一般分为两部分:个人部分和企业承担部分。个人部分即员工的工资条,应发工资数字就是个人部分。企业部分个人是看不到的,包含按照一定标准计算缴纳的社保和公积金。那么财务在做职工薪酬的会计分录时,就需要做好这两部分内容。技巧如下:
一、个人工资部分
1、 工资的结转
这部分直接按照人力资源部门的工资表入账。一般工资表包含以下几个项目:
职工姓名、工资、奖金、各种补贴、加班费、应发合计。
通常企业工资条会很详细,但基本可以归纳到上面的几个项目中,此处为了方便写分录就不详细列举。
这里的应发合计就是公司承担的职工人工成本中个人的部分,但是这里的应发合计和职工到手的还有差异,因为公司还要帮你代扣代缴个人承担的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
首先结转成本费用,这里全部入管理费用,当然根据职工所属部门会入到其他科目,比如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文章只是简便列示。
借:管理费用-工资(一般科目设置不会那么全面,把各种补贴和加班费金额都放到工资)
管理费用-奖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奖金
应付职工薪酬-补贴
2、发放工资
应发合计|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养老金|个税|实发合计
发放工资的时候企业要代扣各种保险和个税,这部分通过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来先挂,实际支付社保局和税务局的时候截平。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奖金
应付职工薪酬-补贴
贷: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
其他应付款-医疗保险
其他应付-失业保险
其他应付款-住房公积金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
这个分录,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金额就是我们职工卡里面每个月能收到的钱了。
所以财务进行工资核算的时候,首先得先把工作表做出来,这是重要的原始凭证。有人问五险一金,为什么这里没有扣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个是因为这两个保险个人是不用承担的,都是企业为你负担了。会在后面的分录体现。
二、企业承担的部分
1、 社保、公积金成本的结转入账。
个人部分的分录我们做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企业为职工负担的部分如何列支,我们都知道社保和公积金都是个人扣一部分,企业为你补充一部分,具体比例这里多说,这个都是有规定的,比如公积金一般是个人扣的部分,企业再为你多缴纳这一部分,比如个人扣100,企业再为你存100,你公积金账户就是200余额。
结转费用:
企业承担的公积金部分
借:管理费用-住房公积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企业承担的社保部分
借:管理费用-养老保险
管理费用-医疗保险
管理费用-失业保险
管理费用-工伤保险
管理费用-生育保险
贷: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
2、缴纳各种保险和申报个人所得税,把其他应付款扣的个人社保部分和应付职工薪酬挂的单位承担部分全部支付掉。
借: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
其他应付款-医疗保险
其他应付-失业保险
其他应付款-住房公积金
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
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贷:银行存款
把个人扣下来的个税全部申报了并支付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3、那么从最终我们上面所有的分录完成后,我们可以有一张表出来,如下图,这个表叫做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假设我们都是当期发当期的职工薪酬,那么这个表期初和期末都是0,本期增减额是一致的。

这个表的好处就在于,从表上我们直接可以看出,本期的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列支数和实际发放数,增加为计提,减少为实发。这张表就为我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提供了一个数据依据,而且很清晰明了。
如果你没有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核算,那么你的统计工作量就相对大,而且很容易计算不准确,你需要统计各个费用的发生额,还要去统计那些是计提数,那些实际发放了,工作量肯定要增加。而且如果你是次月发上月工作,就更应该用应付职工薪酬过渡了。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四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所以,有了这个表,我们所得税汇算直接可以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找出来。
有了工资薪金的数据基础,那么按照其计算14%的福利费标准,2.5%的职工教育经费标准,2%的工会经费标准都有了。
|